隨著離岸風電市場的成熟,近幾年歐洲開始採用負向競標模式(Negative bidding),負向競標意旨開發商需要支付額外的費用以獲得風場開發資格,丹麥及荷蘭皆轉向負向競標,而德國亦計畫於今年度開放的風場招標當中轉換競標模式。
隨著2022年台灣併網的風場增加,有更多的風場邁入運維階段,不過直到2024年後才有風機脫離缺陷責任期(Defect Notification Period, DNP),屆時外部廠商將有機會參與風機維護等相關服務,為快速成長的運維市場增添動力。
沃旭能源大彰化西南第二階段及西北離岸風場於 2022 年 3 月 2 日通過環境差異分析報告審查,變更項目包含風機大型化及增設負壓式沉箱水下基礎(Suction Bucket Jacket, SBJ),計畫於部分區域引進負壓式沉箱水下基礎相關技術。由此一來不需使用打樁工法來進行安裝,能夠降低水下噪音,減少水下基礎安裝工程對海洋哺乳類動物的影響。
上篇文章比較了管架式負壓沉箱基礎的優勢及與其他基礎的差異,本文章將介紹第一座採用此技術的風場 Borkum Riffgrund 1,當時試驗的時空背景、地理情況及後續的發展狀況。
離岸風機市場呈現雙占,各自合作的在地供應鏈也已發布,惟部分加分項目與產量尚待觀察
區塊開發的電力設施項目中,除了電網儲能設施外,分數取得的難易度十分兩極,陸上電力設施台灣過往實績充足,分數取得難度低;相對地,海纜設廠地點難尋且設廠成本高、海上變電站的內部設施廠商無意願通過驗證、鋼結構廠商缺乏量能,因此分數取得難度高,而儲能設施雖無技術障礙,但因為成本較高,端看競爭程度是否將迫使開發商投入此項目
經濟部工業局於 2021 年 12 月 6 日頒布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產業關聯政策,其中水下基礎項目,相較 7 月 29 日的草案變異並不大,關鍵發展項目及數量要求皆保持不變,單樁式基礎/套筒式基礎須落實國產化數量占申設容量至少 60%,而為促進浮式技術開發,浮動式基礎不須依循此規章,採完全加分機制。
由於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中,多方預期將出現零元競標風場,國產化加分項目成為能否取得併網資格的關鍵,以下將探討產業關聯政策中的海事工程相關項目規則,並推測競爭態勢發展。
越南能源結構以燃煤發電為主,2020 年越南燃煤發電量占比約 53%,大型水力發電亦為主要發電來源,占越南總發電量約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