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光伏海关数据分析报告
化繁为简 月度更新 供需动向 一览无遗
近年来,美国针对光伏产品的贸易政策愈发复杂,且伴随高度不确定性。由于上下游不同产品受到多重税则与政策的交互影响,全球光伏企业在拓展美国市场时,不仅要面对关税壁垒,还必须同时应对供应链合规挑战与潜在的政策波动风险。
继 2024 年将硅料与硅片纳入对中国的 301 关税后,美国于 2025 年 7 月首次对"多晶硅及其衍生物"产品激活 232 调查。虽然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进口硅料,但根据 InfoLink 调研,已有多家厂商与行业团体游说美国官方,建议将硅片乃至下游的电池、组件等产品一并纳入调查范围。部分厂商更公开提议,建议 232 税则采取进口配额制度,对超出配额的部分征收更高税率。由此可见,232 调查未来不排除延伸至整条光伏供应链,但具体细则仍须静待官方公告。
就光伏上游产品而言,若 232 调查正式落地,将缩小美国与中国硅料的价格差距。不过,据 InfoLink 统计,截至 2025 年 9 月,美国尚未有硅片产能投产,短期内仍将依赖东南亚产地的硅片作为主要来源。中长期来看,232 调查若能与美国本土光伏补贴相互配合,有望推动美国本土硅料与硅片产能逐步落地,藉此巩固光伏供应链的自主性。
2025 年 4 月,美国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作出双反终判,导致四国电池输美已完全失去经济性。随后,印度尼西亚与老挝等产能相对充足的地区逐渐成为美国电池供应的新重心。然而,老挝与印度的对等关税措施,以及美国于 2025 年 8 月再度针对印度尼西亚、老挝与印度启动的新一轮双反调查,进一步加剧了电池供应风险。
截至 2025 年 9 月,美国本土仅有约 2 GW 电池片年产能,远不足以支撑组件端需求,若下游无法承担新增税率推升的生产成本,并且中国、东南亚以外地区的电池产能尚未形成规模,美国电池供应缺口势必进一步扩大,甚至可能因供应受阻而拖累整体光伏需求。
在此背景下,部分光伏厂商已开始寻求突破口,规划将产能转向受关税影响相对较小、且产能尚未高度集中的中东与非洲地区。这一趋势不仅是短期避险策略,更可能成为全球光伏产能重新布局的重要契机,加速供应链格局的演变。
在"美国优先"政策主轴下,美国对外来光伏产品的限制措施不断趋严。除了双反、232 调查与对等关税外,2025 年 7 月通过的《大而美法案》(OBBBA)建立了严格的供货商合规审查与本土化布局。目前规划海外扩产、欲经营美国市场的中资厂商,也正逐步调整海外公司的股权占比,以及要求原材料采购来源是否合规,以符合美国市场再度提高的进入门坎。
长远来看,美国光伏市场的竞争重心,正逐步从"价格优势"转向"合规与本土化能力"。一方面,美国政策迫使厂商投入更多资源以强化合规管理;另一方面,封堵了厂商过往依赖透过第三国转投资的方式。这解释了为何近年来部分美国大型项目方,尽管本土组件价格偏高、技术相对落后,仍倾向优先采用本土供应,以降低政策风险与不确定性。
整体而言,美国市场正在进入"政策驱动的重构期"。能否深入理解美国政策方向、灵活应对关税风险、加速全球化布局,并适应美国严苛合规供应链要求的光伏厂商,才有机会在政策围堵下的美国市场中脱颖而出。
化繁为简 月度更新 供需动向 一览无遗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 ,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