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作者 Jonathan Chou
更新日期 September 26, 2025

近年來,美國針對太陽能產品的貿易政策愈發複雜,且伴隨高度不確定性。由於上下游不同產品受到多重稅則與政策的交互影響,全球太陽能企業在拓展美國市場時,不僅要面對關稅壁壘,還必須同時應對供應鏈合規挑戰與潛在的政策波動風險。
 

232 調查持續 美國逐步防堵太陽能上游

250926_InfoLink_U.S. tariff_tw2

繼 2024 年將矽料與矽片納入對中國的 301 關稅後,美國於 2025 年 7 月首次對「多晶矽及其衍生物」產品啟動 232 調查。雖然此次調查的主要對象為進口矽料,但根據 InfoLink 調研,已有多家廠商與行業團體遊說美國官方,建議將矽片乃至下游的電池、模組等產品一併納入調查範圍。部分廠商更公開提議,建議 232 稅則採取進口配額制度,對超出配額的部分徵收更高稅率。由此可見,232 調查未來不排除延伸至整條太陽能供應鏈,但具體細則仍須靜待官方公告。

 

就太陽能上游產品而言,若 232 調查正式落地,將縮小美國與中國矽料的價格差距。不過,據 InfoLink 統計,截至 2025 年 9 月,美國尚未有矽片產能投產,短期內仍將依賴東南亞產地的矽片作為主要來源。中長期來看,232 調查若能與美國本土太陽能補貼相互配合,有望推動美國本土矽料與矽片產能逐步落地,藉此鞏固太陽能供應鏈的自主性。
 

新一輪雙反在即 電池供應壓力未解

250926_InfoLink_U.S. tariff_tw1

2025 年 4 月,美國對東南亞四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作出雙反終判,導致四國電池輸美已完全失去經濟性。隨後,印尼與寮國等產能相對充足的地區逐漸成為美國電池供應的新重心。然而,寮國與印度的對等關稅措施,以及美國於 2025 年 8 月再度針對印尼、寮國與印度啟動的新一輪雙反調查,進一步加劇了電池供應風險。

截至 2025 年 9 月,美國本土僅有約 2 GW 電池片年產能,遠不足以支撐模組端需求,若下游無法承擔新增稅率推升的生產成本,並且中國、東南亞以外地區的電池產能尚未形成規模,美國電池供應缺口勢必進一步擴大,甚至可能因供應受阻而拖累整體太陽能需求。

在此背景下,部分太陽能廠商已開始尋求突破口,規劃將產能轉向受關稅影響相對較小、且產能尚未高度集中的中東與非洲地區。這一趨勢不僅是短期避險策略,更可能成為全球太陽能產能重新佈局的重要契機,加速供應鏈格局的演變。
 

關稅與合規風險夾擊 廠商佈局須步步為營

在「美國優先」政策主軸下,美國對外來太陽能產品的限制措施不斷趨嚴。除了雙反、232 調查與對等關稅外,2025 年 7 月通過的《大而美法案》(OBBBA)建立了嚴格的供應商合規審查與本土化佈局。目前規劃海外擴產、欲經營美國市場的中資廠商,也正逐步調整海外公司的股權占比,以及要求原材料採購來源是否合規,以符合美國市場再度提高的進入門檻。

長遠來看,美國太陽能市場的競爭重心,正逐步從「價格優勢」轉向「合規與本土化能力」。一方面,美國政策迫使廠商投入更多資源以強化合規管理;另一方面,封堵了廠商過往依賴透過第三國轉投資的方式。這解釋了為何近年來部分美國大型項目方,儘管本土模組價格偏高、技術相對落後,仍傾向優先採用本土供應,以降低政策風險與不確定性。

整體而言,美國市場正在進入「政策驅動的重構期」。能否深入理解美國政策方向、靈活應對關稅風險、加速全球化佈局,並適應美國嚴苛合規供應鏈要求的太陽能廠商,才有機會在政策圍堵下的美國市場中脫穎而出。

全球光伏海關數據分析報告

化繁為簡 月度更新 供需動向 一覽無遺

Learn more
全球光伏海關數據分析報告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 ,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