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作者 Sam Lin
更新日期 January 10, 2023

 

台湾风场建设进度

在2022年初台湾原先预计有五座风场并网,分别是表定在2020年并网的允能(640MW)、海能风场(376 MW),以及原先预定在2021年并网的大彰化东南(605 MW)、大彰化西南第一阶段(295 MW)及彰芳一期(95 MW),总计是 2,010 MW。但是截至2022年底,五座风场都未完成并网,海能风场目前仅剩下个位数的风机尚未完成安装,但还须试运转跟不断电测试,最快可能于2023年二月并网。允能与大彰化在2022年中已表明并网时程必须延至2023年,其中大彰化应能于 2023 年第二季并网。

風場進度簡體


在2021年末原先预期随着疫情趋缓,风场建设应可逐渐步入轨道,但以下因素导致进度不如预期: 

  • 船只调度困难:乌俄战争爆发,石油与天然气价格飙涨,与离岸风电产业争夺可用船只并抬高造船成本,加上离岸风电市场的快速成长,导致全球风电船舶供不应求
  • 海事工程产业关联争议:原先用于扶植台湾海事工程产业的船舶产业关联咨询审查机制衍生争议。若想采用外籍船只,需先经海事工程协会确认国内无相关船舶能量并提交证明,但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与信息揭露并不对等,有时会导致船期与需求无法顺利对接,对工期造成影响。 
  • 预组装码头有限:台湾预组装码头仅有台中港的5A、5B及36、37,虽然符合原先风场建设量能,但疫情导致多个风场延宕,即使暂时以107号码头应对仍无法舒缓壅塞问题,开发商只得等待前面的风场完成建设或协调空间分配。另外台中港的重件运输桥梁强度不足,海运一天仅能运输一台机舱,限缩风机运输量能。


除了共同因素外,允能风场更承受两次的滑桩意外以及wpd因财务缺口转售部份风场股权给TotalEnergies、最终出售离岸风电事业体给GIP,导致允能风场建设走走停停,衍生的财务压力更导致允能风场财务困窘可能需要寻求协商。种种不可抗力因素都让风场建设进度不如预期,也迫使开发商得在九月中旬过后海况较差的情况下,尽可能寻找气候窗施工以赶上进度。如果想要赶上2025年5.7GW的目标,2023年能否补上先前的进度将会是关键,一来是因为2023年初到2023年末原本表定并网的风场仅有彰芳二期风场,排程压力较小,二来是短期码头、船舶的瓶颈难以改善,若后续中能、台电二期、海龙、彰化西南第二阶段陆续开工,建设阻塞的问题只会更严重,政策目标将难以达成。

区块开发竞标结果

12月14日区块开发第一期的选商结果公布(以下称之为3.1轮),总计6家开发商共十座离岸风场参与投标,依照选商规则,单一开发商最多只会获配一座风场(500 MW),因此开发商只要满足如环评、履约能力、国产化关键项目与加分标准,便很有机会取得风场开发权。不过就结果来说,政府可以说是最大赢家,多数风场以零元竞标、国产化也有所进展。

当风场重迭时,哪座风场可以优先取得开发权,攸关开发商前期探勘投入的费用是否会有去无回,特别是前期费用全然由开发商支付,故开发商仍有一定的诱因争夺较前面的序位。根据「离岸风力发电区块开发场址容量分配作业要点」,序位首先以价格排定,价格相同以国产化分数较高者优先,因此开发商会尽力降低趸售价格、拉高国产化分数,特别是沃旭到最后一刻才公布不参与3.1轮,此时开发商早已完成交件,因此虽然表面上同额竞选,但实际仍有刺激竞争的效果。另外,根据结果应该是放宽原先规定排序前面的风场会在2026年并网的规定,否则在当前的通膨与船舶问题下,承诺较多国产化的开发商反倒需要较早并网承担压力,与鼓励开发商促进国产化的本意相违背。
 

台灣區塊開發第一輪競標結果_簡體 


3.1轮竞标如同当初预期,厂商都将以CPPA的方式出售电力,毕竟2.49元/度的价格低过市场价格,开发商不如先以零元确保风场开发权,再寻求CPPA,因此多数的风场都采用零元竞标,除了北陆的北能风场、天丰的达天与又德风场采用0.01元/度的价格。根据 InfoLink 分析,北陆可能希望能优先选上加能风场而让北能以0.01元竞价,天丰则可能是希望让海峡风场优先选上,因此达天与又德才以 0.01 元竞价,如此海峡风场就可以透过 3.1 轮取得的 300 MW 与第二阶段递补的300 MW 合并凑成 600 MW  的风场,但剩下的达天仅拿到165 MW,与第二顺位的海鼎 500 MW 分食第16号案场,位置就相对尴尬,且距离海峡有一段距离,将提高施工成本。
 

产业关联争议

虽然竞标顺利落幕,但产业关联的惩罚条款仍备受争议,也可能是导致行政契约破局的导火索。在9/26召开的第二次与11/4的第三次离岸风电区块开发契约书草案会议中,虽然逐步放宽规定,如移除了争议最大的「强制趸售 20% 电能罚则」以及「补足履约保证金义务」、新增「不可归责因素」降低被罚款风险,并且也不再直接开罚三千万* ,改采「记点制」,若最后查核点符合规定则不会受罚,但仍保留了国产化违约金惩罚无上限的特点。

站在能源局立场,可以理解为了维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而需要具备威吓效果,避免风场竞标时开发商浮滥承诺国产化,需要落实时才找各种借口推托,因此除了要求产业采购或合作或投资,具完整法律效力的合约,更需要一套惩罚机制。另一方面能源局也承受着监察院的压力,2022年七月提出监察院的纠正文案认为经济部未能完整掌握供应链量能,导致国产化进展不如预期,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能源局的态度势必会更加强硬与谨慎。

但另一方面,罚款无上限确实会影响到风场的可融资性,开发商迟迟无法Financial Close或是做出FID同样会影响国内绿电供给,将是开发商、政府、人民三输的情境。第二,无上限的罚金是否可能反而让开发商或在开发商背后的银行要求下,变得过于保守,只愿意选择已知可行的厂商做国产化,放弃其他具备潜力的国产化厂商,第三是双方虽然仍受制于起初的商业合约,但供货商若知道开发商承受的是无限的损失,供货商将在谈判上占据过多优势。以上第二点与第三点都会更弱化原先就受到政策保护的产业竞争压力,供货商也可能恣意抬高报价,如此将偏离政策希望建立公平竞争环境、刺激产业发展的初衷。因此 InfoLink 认为罚金理当有一个上限,金额势必要高到足以产生惩罚效果,影响到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如此开发商也不至于直接花钱了事,但又不会让整个案场因过度的曝险而无法融资或是伤害项目的财务体质。

整体来看,台湾目前仍维持着亚太离岸风电领导者的地位,但基础建设的瓶颈与其他外在因素正在干扰风场并网的步伐,严格的产业化政策也建立了进入障碍,影响台湾风电未来的成长动能。但以3.1轮的结果来看,可以说政府抓到了一个完美平衡点,也就是国产化虽然会减少开发商的利润,降低进入市场诱因,但是又没有严苛到让进入的开发商少到毫无竞争压力,但离岸风电开发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随着外部环境剧烈变动,新兴且仍提供租税补贴的美国市场正在崛起,高额电价支撑CPPA的欧洲市场也重回开发商视野、升息导致的资金成本上涨,以及上面提到的船舶供需失衡,都让3.2轮竞标环境注定与当前迥异,将考验掌舵者的技巧。

*第二次草案内容:以500 MW的风场为例,开发商在查核点未满足国产化规定,超过改善其三个月内将开罚3,000万元,落实数量未达申设总量之 30%可加重计罚至两倍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 ,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