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印度商工部商务部辖下商工部贸易救济局(DGTR)就案号AD(OI)-24/2024发布最终裁定(Final Findings),范围涵盖自中国进口之太阳能电池,不论是否组装成组件。
此举与生产挂钩奖励(PLI)、太阳能模组批准型号和制造商清单(ALMM),构成更加完整的产业政策框架。太阳能模电池批准型号和制造商清单(ALCM) 也将于 2026 年 6 月起正式实施。
DGTR 最终裁定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
DGTR 的最终裁定属建议性; 是否课征反倾销税、采何种形式与税率、有效期间多久,均由财政部最后裁定拍板。 当前市场普遍认为最终落实课税机率高。 DGTR建议的税率最高部分落在30%、为期三年; 财政部仍可在正式公告时调整范围与税率。
短期内,对电池加征关税将推升组件的上游投入成本。 对于仍倚赖进口电池的本地组件封装商,其利润将受到挤压。 中期而言,则可能促使组件厂往上游整合,但前提是同步导入可靠技术与制程管控,否则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力。
关税固然能改变 "自制 vs. 外购" 的经济帐,亦可能推动上游整合;但单凭关税,并无法修复当前印度组件供应链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表】2023-2025 年印度针对光伏关联材料实施反倾销措施一览
*2023-2025 年的统计时间区间为依据立案时间。
当政策雄心遇上市场现实
最新一版ALMM显示,印度本土组件产能已逾100GW;ALCM则将于2026年6月实施。
然而,随着产能的快速堆积,政策结构面临未能带来持续的产能利用问题。InfoLink Consulting 太阳能资深分析师杜加恩指出:“这 100 GW 以上的名目产能,与实际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落差,一部分因为许多组件产线规格老旧、不合时宜,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另一部分则因为印度市场内需有限,当前已经出现供应过剩与价格竞争的现象,影响厂家实际生产与销售。”
【图】印度组件产能增长与组件需求对比,Unit:GW
产能与产出的落差并非仅是扩产爬坡、认证、标案时序等短期因素的结果,更反映供应商结构分散与产品表现不一致的问题。即使同一品牌,功率文件与效率也可能差异甚大;BOM(如玻璃厚度、封装胶膜类型、背板)与制程控制不一致,容易在 EL、PID/LeTID 等测试中暴露良率与可靠性风险,让开发商与融资机构的可融资名单(bankability list)趋于收敛。
同时,内需消化速度跟不上新增产能。组件订单通常要在售/购电协议签订、融资闭合后才会释出;一旦这些节点延后,采购就往后递延。头部厂可仰赖订单积压缓冲;但二、三线供应商就容易出现产线闲置的情形。
对标中国的必要性
中国供应链在电池技术上快速自PERC过渡至 TOPCon,甚至朝向 BC 迈进,并凭借规模效应持续下探成本底线。对印度厂家而言,挑战已从本土产能聚落建立,到缩小与世界主流(中国)的技术与良率差距,同时建立可被融资端信任的品管与产品追溯性 ;并同步打造印度以外的外销需求,以消化闲置产能。
【图】印度/中国一线组件效率分布
印度制造商的务实路径
- 技术导入或结盟:透过授权或合资,加速 TOPCon 良率学习与设备配方导入;优先投资量测(metrology)与制程控制,朝向 "有效"与 "高效" 的产能迈进,而非仅追名目产能。
- 成本与毛利对标:运用独立的成本曲线与价格追踪量化与中国同业的差距;聚焦OEE、报废率、产线利用、自动化等能真正改善单位经济的环节。
- 数据驱动的市场选择:借进出口资料等数据渠道辨识外销走廊(中东、非洲、东南亚),在规格要求、融资标准、物流上,对位自身辅材与产品认证。
- 品质与可融资性:强化各辅材如:玻璃、封装胶膜、背板等供应商准入;遵循开发商与放款方的测试规范(EL、TC、PID、LeTID),而非只看名义规格。
结论
印度距离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正式课税更近一步,但关税改变的是价格与贸易的游戏规则,而非供应链的健全与否。100 GW 以上的名目产能与明显偏低的实际开工率,其间的落差,源于技术导入速度、质量管理纪律、供应链取舍与需求节奏。要补上这道鸿沟,需要良率治理、可信的可融资性、以及稳定的外销市场。
数据来源与扩展阅读
- 电池与组件价格追踪 — InfoLink Consulting《产业链价格预测月报告》
- 技术与成本分析 — InfoLink Consulting《创新技术调研》、《供应链成本调研》报告
- 海关数据分析 — InfoLink Consulting《全球光伏海关数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