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作者 Annie Chang
更新日期 November 03, 2022

2022 年可以說是日本離岸風電發展的開端,首先是商業規模案場問世,秋田港與能代港灣風場將如期商轉。再者是政策方向逐漸明確,日本政府已於 9 月指定 3 個新促進區域,同時指定了 5 個候選區域和 11 個準備區域,待競標規則明朗,第二輪競標預計於 2023 年重新舉行,並目標每年釋出 1–1.5 GW 的裝置容量。

日本2021-2030離岸風電安裝量預估

2022 年累計安裝量預估為 204 MW, 2025–2026 年間,若當前施工中的風場全數完工,將達 513 MW。考量第一輪競標中並無特別著重併網時間,加上現環境評估過程冗長,三菱旗下的三個風場目前還在環評審查階段,預計將於 2028–2030 年陸續完工。基本及樂觀情境下,日本當局若能積極解決環評冗長的問題,以及調整競標規則,提高併網速度的配分,第二輪競標的八峰能代風場將於 2026 年完工,2027 年開始每年穩定有 1-2 GW 的成長動能,預期基本情境下日本 2030 年累計安裝量 6.7 GW,樂觀情境上看 7.2 GW。

然而悲觀情境下,如日本未能改善上述問題,八峰能代風場將於 2027 年完工,後續每年預估僅有 3–4 個風場完工,2030 年累計安裝量才接近 5 GW。有別於其他市場,日本並無明確的達成目標,在裝置容量的部分僅規劃 2030 核准 10 GW 的風場,InfoLink 認為日本目前的發展較為保守,約 2026 年後才有大幅進展,以下將分析日本當前所面臨的挑戰。
 

第一輪競標制度偏價格導向

2021 年 12 月日本公布離岸風電第一次競標結果,三菱以低價得標三個風場,其中最低得標價格為由利本莊風場的 11.99 日圓/度(折合台幣約 2.6 元/度)。這次競標引起不少爭議認為定價掩蓋了其他重點,尤其日本當前重視的是如何加快離岸風電的進展,不應該讓價格成為競標的主要決定因素。日本政府因此決定暫停第二次競標並調整競標規則,日前公布的草案規劃當中,有些規範其實與台灣的區塊開發有些相似,下圖為台灣區塊開發及日本第二輪競標規則草案比較。

台日離岸風電競標規則比較

可以看到日本亦有競標價格範疇及獲配容量上限等限制。其中針對第一輪競標發現的弊端,日本擬透過地板價的設立來降低價格對於競標的影響,若投標價格低於該地板價,一樣只能獲得 120 分的配分上限。日本設定獲配容量上限為 1 GW,相比台灣較能創造規模經濟,尤其亞太市場未來幾年競爭激烈,足以吸引外國開發商投資的案場規模將至關重要。另外日本擬在營運可行性的 120 分當中,更加著墨於風場併網速度。

日本預計於 2022 年底釋出修訂後的競標規則,並於 2023 年恢復競標。第二輪競標雖然已經推遲七個月,但新的規則有機會加快風場建設速度。
 

環評過程過於冗長

日本離岸風電風場開發流程

第二個挑戰是環評冗長的問題,在日本目前的規劃中,選定風場開發商過後將進入環評程序,審查過程總共分為四個階段(配慮書、方法書、準備書及評價書),並且在每一個階段皆需要照會一般住民、經濟產業省、環境省以及地方自治團體,最後再經由開發商依據各方意見彙整報告,方可進到下一階段。

日本離岸風電環評審查流程

光是前期的審查最長即耗時兩年,實際的調查更是費時的工程,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及成本,預計整個環評階段需要 4–6 年來完成。若依照現在的程序,日本恐怕 2038–2040 才能完成所有核准的 10 GW 風場。
 

結語

日本離岸風電發展設立的目標包括

  • 低價:2030–2035 年固定式發電成本降低至 8-9 日圓/度(約台幣 1.7-2 元/度)
  • 國產化:供應鏈 60% 在地化
  • 快速成長:2030 年 10GW、2045 年 30-45 GW

在降低成本的部分,日本可以提高風場容量上限來確保風場的規模,才能創造規模經濟。規模經濟進而提供本土開發商投入離岸風電產業的動機,同時日本也需要加快腳步擬定國產化政策來扶植在地供應鏈。而待日本放寬環評程序使風場開發流程更順暢且快速,自然能夠加快日本離岸風電的發展。不過對於一個新興市場來說要三項目標同時進行是很困難的,InfoLink 認為在碳中和的壓力下,日本當前應先以發展為重點。而在本土供應鏈的建立上,可以透過引入市場機制保有一定的彈性,由開發商評估合適的項目進行國產化,類似於台灣產業關聯政策當中「加分項目」的概念,由此一來能增加開發商與本土供應鏈合作的積極度,也可以避免在過於困難的項目當中鑽牛角尖,因學習曲線拖延了市場發展。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 ,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