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太陽能供應鏈開工率報告
新版報告以互動式圖表對比當前開工率,協助業者更快、且更清晰地獲取行業整體開工率狀況。
根據 InfoLink Consulting 最新調研的市場資料,2024 年台灣本土模組廠出貨總量達約 1.2 GW,顯示台灣太陽能產業持續調整策略以穩步因應市場變化。儘管整體需求尚未出現明顯成長態勢,本土模組廠商仍憑藉高度的彈性與調整能力,穩定支撐內需市場並保持一定市占。
2024 年台灣模組出貨廠商排名仍延續去年格局,前五名分別為元晶、聯合再生、友達、茂迪與同昱。雖台灣市場需求在 2024 年相對疲軟,又受到美國對東南亞雙反使得東南亞模組間接轉至台灣市場競爭的影響下,整體出貨量同比去年下滑 32%,但前五廠商仍持有本土市場約 6 成的市占率。
觀察前五大模組廠的發展近況,多數廠家除了本土電池與本土模組的搭配之外,也透過採用第三地電池片封裝台灣模組,價格方面相對本土模組多了競爭優勢。元晶作為本機群組件龍頭,自 2023 年二季度起將 PERC 產線升級為 M10 TOPCon,一路持續強化 N 型產品的供應,雖整體出貨量仍較去年銳減,但憑藉技術升級與產品佈局,仍穩居榜首。聯合再生方面,除了持續推廣 TOPCon 產品,也積極拓展海外代工與代理銷售業務,維持穩健的出貨量與市占率。友達則仰賴其品牌優勢與多元化產品策略,提供如柔性模組與建材型模組等差異化產品,加上代理東南亞模組的加乘效應,強化在多元客群中的滲透率,使其穩居市場前三。
除了上述廠家,茂迪早於 2020 年即著手佈局 TOPCon 技術,借著其先發優勢與深厚的研發實力,2024 年進一步推出應用于智慧淨零建築的相關模組,聚焦建築整合型光電(BIPV)等應用領域。相較於主流常規的模組市場,茂迪選擇以差異化產品切入市場,建立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至於老字型大小的同昱能源,則持續代理晶科、VSUN 與 SNE Solar 等第三地模組,在成本與價格優勢下,鞏固其在本地市場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赫碩光電在 2024 年備受關注。該公司採取全 MIT 製造策略,未與第三地廠商合作或代工,並透過內部案場優先使用自家模組、結合自建電池產線,以強化垂直整合優勢,預期今年出貨量將有望相對去年成長,並成為本土模組市場的新興挑戰者。
在美國貿易壁壘不確定性升高的背景下,台灣太陽能產業鏈自電池製造商到下游的開發商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 2024 年美國對東南亞展開雙反調查,促使東南亞模組於 2024 年下半年大量進口至台灣市場,全年進口規模約達 700–750 MW,其中又以越南作為主要來源。
隨著 2025 年 4 月川普宣佈除了中國以外的地區對等關稅將暫緩 90 天實施,期間將統一徵收 10% 的基準稅率,預期東南亞模組在短期內對美國的出口量將小幅回升。然而,若關稅寬限期結束後再次收緊,東南亞模組恐再次轉向台灣市場不排除後續將進一步壓低本地價格,對台廠構成壓力。長期來看,台灣模組廠能否在價格競爭下站穩腳步,將取決於其品牌經營能力與應對國際變局的靈活性。
市場需求方面,儘管政府持續推動再生能源政策,2024 年太陽能模組需求僅 2 GWdc、新增裝置量約 1.8 GWac,也讓原定于 2025 年達成 20 GW 裝置目標的可能性更加渺茫。目前需求主要受限於大型案場開發進度、土地取得難度及屋頂型專案推進緩慢等因素,市場氛圍趨於保守。
儘管如此,隨著先前的延宕專案逐步釋放,加上政府於去年底宣佈將裝機目標順延至 2026 年,市場在今年仍有望迎來小幅回溫,預期將成長至 2.2–2.5 GWdc、裝置容量則約 2 GWac,需注意的是,因 2026 年地方選舉將至,屆時政治變數可能再度影響市場推進,預期 2025 年底至 2026 年的需求將轉趨保守。
新版報告以互動式圖表對比當前開工率,協助業者更快、且更清晰地獲取行業整體開工率狀況。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 ,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