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全球新能源行業盛會——Intersolar Europe 展會如期在慕尼黑舉辦,本屆展會彙集了儲能及太陽能領域的眾多知名企業,展示前沿技術以及產品。InfoLink 在本次展會中持續關注儲能產業鏈價格趨勢、儲能產品升級情況、海外電芯及集成廠家產品矩陣等熱點話題。
價格趨勢
- 電芯
2025 年至今,中國本土電芯價格持續下降,預計二季度本土電芯均價接近每千瓦時 38.8 美元(含增值稅),中國產 280Ah 電芯的海外售價約為每千瓦時 45美元(FOB 口徑),海外售價相比中國本土售價高 15.4%。在海外,頭部廠商憑藉技術,品牌等優勢,相對於二三線廠家報價,仍然有 20-30% 的溢價。
- 系統
根據展會調研結果,歐洲直流側二季度均價預計為每千瓦時 74 美元(採用 FOB 口徑),較去年四季度下跌 8.6%;歐洲交流側二季度海外均價預計為每千瓦時 105 美元(DDP 口徑),較 2024 年四季度下降 7.9%。歐洲市場價格跌幅趨緩。
產品趨勢
- 電芯
大儲電芯選型方面,300Ah+ 電芯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解決方案。 InfoLink 預計 2025 年以 314Ah 為代表的 300Ah+ 電芯滲透率將從 2024 年 39.2% 提升至 75% 以上。中國廠商的 314Ah 電芯海外認證基本已經於 2024 年完成,故 2025 年開始大規模交付。下一代 500Ah+ 及 600Ah+ 電芯選型格局雖然尚未明確,但頭部廠商已計劃於 2025 年年底前,啟動 500Ah+ 電芯量產。此外,作為 300Ah+ 到 500Ah+ 的過渡型號,392Ah 及 472Ah 等型號也會存在市場空間。
- 系統
對於大儲系統,全球多數廠商均展出了基於 314Ah 電芯的 5MWh+ 的成熟解決方案, 5MWh+ 已經逐步取代上一代 3.44 MWh 產品成為主流產品。本次展會,華為基於全場景構網戰略,首次發佈 5 MWh 新一代大型儲能構網解決方案,億緯鋰能則重點展示了基於 628Ah 電芯設計的 5 MWh 電池艙。
對於 6 MWh+ 產品,目前容量及尺寸都尚未確定,有待 500Ah+ 電芯進一步明確主流型號。同時,系統海外認證方面,比亞迪等頭部廠商已完成 6 MWh+ 產品海外認證,大部分廠商將集中於 2026 年完成認證。7 MWh+ 儲能系統,在本次展會上,亦有所展出,堆疊設計方案成為展會熱點:寧德時代首發 9 MWh 上下堆疊直流艙,Fluence 進一步推廣電氣控制艙與電池艙堆疊設計的 7.5 MWh 大儲方案。同時,系統容量仍是「大」趨勢,海博思創所推產品,最高容量可達 12.8 MWh。
表:Intersolar Europe 展會 5 MWh+/6 MWh+ 電池直流艙 & 儲能系統展示情況
海外重點廠商動態
本次展會上,海外主流廠商也展示了最新的產品矩陣。
韓系廠商方面,LG JF2 電芯產品,與一代 JF1 相同,將延用軟包鐵鋰路線,預計 2026 年量產。基於 JF2 的 5.1 MWh 集裝箱儲能產品預計同年量產。Samsung SDI 在展臺並行展出資料中心 UPS 和大儲集成業務,預示其儲能戰略將依託 UPS 及大儲集成,兩翼齊飛;其基於 145Ah 電芯的 5.26 MWh 產品已實現量產,下一代電芯產品預計為磷酸鐵鋰方形大電芯路線,預計 2026 年量產。
歐美廠商方面,Fluence 重點推廣於二月發佈的堆疊整合式產品 Smart Stack,利用電氣控制艙和電池艙分體堆疊的設計實現整機 7.5 MWh 的容量,Smart Stack 7.5 MWh 系統已有明確訂單,將於 2026 財年啟動交付。Powin 聚焦美、澳兩大區域,本次除了繼續展出基於 314Ah 的 5 MWh 儲能整合式產品外,也推出了基於 392Ah 電芯設計的 6.26 MWh 儲能產品。Nidec 主要聚焦歐洲市場,著重展示新一代基於 315Ah 電芯的 5 MWh 集裝箱儲能產品,亮點在於熱管理外置,從而實現電池艙及 PCS 集成於 20ft 集裝箱。此外,Nidec 已規劃基於下一代 530Ah,針對長時儲能應用的 8.47 MWh 集裝箱儲能產品。
總結
本次展會,中資廠商除展示原有 300Ah+、500Ah+ 電芯產品,5 MWh+、6 MWh+ 儲能系統產品外,推出 7 MWh+ 產品,繼續推進「大」戰略 。韓廠方面,LG 和 Samsung SDI 繼續押注歐美市場,同時 LFP 路徑逐漸明晰,2026 年或成重要窗口期。歐美廠商方面,除推出與中國同行類似的產品矩陣外,開始推出基於自身理解,基於本地市場的新品。
另外,本次展會熱度呈現兩極分化,頭部廠商展臺人氣高漲依舊,中後段廠商展臺相對冷清,一如當下的行業競爭格局。一年一度的 Intersolar Europe 已落下帷幕,但行業競爭烈度仍在持續加劇。頭部廠商將繼續求強,求變,以期繼續引領行業;中後段廠商將繼續求索,在產品良率上力求向頭部靠攏,在產品反覆運算上力求緊跟行業風向,在繼續踐行「跟隨戰略」的背景下,尋求彎道超車。